首頁 > 禮儀專欄
29歲以下過世稱之得年,30至59歲用享年,60歲至89歲則用享壽,90歲至99歲稱之享耆壽,100以上稱享嵩壽。
土葬時常見「呼龍」及「撒五穀」儀式。那是什麼意思?儀式又該怎麼做?
傳統喪葬禮儀的做法,一般閩籍臺人於入殮後再覓葬地,然後擇定出殯、入壙的日期和時辰。
臺灣火化進塔的喪葬儀節於出殯發引前,幾乎與土葬相同。
火葬習俗由來已久。在華夏文化裡,除了少數民族,如羌、氐族等自始即行火葬習俗外,在漢文化或儒家文化裡,並不認同火葬。
在喪親之後哀傷難過一般是有階段和過程的。
「節哀」這樣的話語聽起來並無不妥,表面上是安慰別人不要太過哀傷,只是一句勸慰的話語。
所謂「除靈」是把靈位移除之意。「合爐」猶如古之「祔」禮,是為死者靈魂祔屬於祖先靈位,與祖先合享的祭禮。
「合爐」之後,新亡的親人已與祖先合祀,成為列組列宗之一員,日後不再單獨祭祀。
所謂「三年」是指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期滿舉行的祭祀。
所謂「對年」是指親人死亡一周年,在古喪禮裡,即是所謂的「小祥」,表示逐漸脫離喪事的哀傷。
所謂「百日」是指親人死後的第一百天。